历代的王朝都极为重视盐务,刚成立的明朝也是如此。
洪武初年,朱元璋陆续在全国设立了两淮、两浙、福建、河东、山东、福建共六个都转运盐使司衙门(简称转运司),以及盐课提举司(小一些的盐区设)。此外,各地方下设分司、盐课司、巡检司、盐场与批验所。
而在诸多的盐区之中,尤以两淮盐区所产盐最多,食盐质量也最为优质。每年产的盐多达七、八十余万引,占到全国食盐产量的四分之一还多。
前世的乾隆、嘉庆、道光时期,两淮盐产量达两百万引左右,约八亿斤食盐。
生产食盐的百姓被称为“灶户”,有专门的户籍,子孙世世代代必须产盐,不得随便更改。
洪武元年定制,盐每四百斤为一引,称“大引盐”。弘治时,改办“小引盐”,以两百斤为一引。
各都转运盐使司的最高长官是都转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